查看原文
其他

朱永新:教育的金科玉律——《教育的目的》读与思(2)

朱永新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教育的金科玉律

——《教育的目的》读与思(2)

作者|怀特海 朱永新

来源|新教育观察NEI


经典共读|这是一本奇书!——《教育的目的》
朱永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教育的目的》读与思(1)

教育的金科玉律
 
读与思(1月10日)

 
不管学生对你的课程有什么样的兴趣,这种兴趣
必须在此时此刻被激发;不管你要加强学生的何种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此时此刻得到练习;不管你想怎样引起影响学生未来的精神世界,必须现在就去展示它——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也是很难去遵循的一条规律。———(英)怀特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注:《教育的目的》,文汇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第10页。

 
这段文字,在原文中是用黑体来表达的。怀特海在这里特别强调了“此时此刻”的当下的力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忽视了“此时此刻”的问题。我们忽视了学生“此时此刻”的心理感受,忽视了学生“此时此刻”对于所学习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忽视了哪些能力应该在“此时此刻”就得到训练与培养,忽视了“此时此刻”通过展示、鼓励等影响学生未来精神世界的工作,等等。我们总是容易忽视学生“此时此刻”的幸福而强调未来的幸福,甚至牺牲学生“此时此刻”的幸福来试图实现他们未来的幸福。无疑,过去、现在与未来是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河,只有把握当下,才能拥有未来。试图牺牲学生现在的幸福来实现未来幸福,只是某些教育者的一厢情愿。所以,怀特海指出,教育是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河,“所有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育是一种需要在细节掌握上耐心又耐心的过程,一分钟又一分钟,一小时又一小时,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反反复复,学习无捷径。”


根除科目之间毫无关联的状态
 
读与思(1月11日)

 
我极力主张这样的解决方案,就是根除科目之间毫无关联的状态,这种分崩离析的局面扼杀了现代课程的生动性。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我们提供给学生的不是这个独一无二的整体,而是教给学生代数——后面没有了;几何——后面没有了;历史——后面又没有了;教他们几门语言,但他们又从未真正掌握;最沉闷的就是文学,所谓的文学就是菩莎士比亚的戏剧,一些需要学生记忆的语言学特点、情节的分析、或是对人物的认识。我们从来没有教过如何把各种知识综合起来运用。这样一系列的课程能代表生活吗?充其量不过是上帝在思考创造这个世界时在大脑中闪过的一个目录表,而他甚至还没有想好怎样才能把它们融为一体。———(英)怀特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注:《教育的目的》,文汇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第11页。
 
怀特海认为,现在教育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学校教育的各个科目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教育应该关注多姿多彩的生活,这是现代课程生动活泼的源泉。但是,我们的课程把本来是一个整体的生活“分崩离析”了,学科课程之间泾渭分明,老死不相往来,“我们从来没有教过如何把各种知识综合起来运用”,无论是代数、几何、历史、语言、文学等,他们内在的关系被遮蔽了,他们背后的逻辑被遮蔽了,这就是所谓的“见树不见林”。所以,
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懂得“如何让学生借助于树木来认识森林”,就是帮助学生通过课程来认识生活,发展他们的整体性思维。这与我们前段时间学习的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提出的观点如出一辙。怀特海举例说,如学习二次方程,“除非二次方程完美地契合在相关的课程中,否则就没有理由教任何关于二次方程的东西”。二次方程是代数的一部分,而代数则是用来量化世界的一个工具。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被数量所影响着,哪怕就是诗歌和音乐这样的东西,数量和数字也会在它们的节奏和音阶里和我们会面。但是,在我们的学校中,代数已经“退化成了一堆无用的知识碎片”,这样是不可能“在孩子生动活泼的大脑中唤起美好品性”的。



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毁灭生活
 
读与思(1月12日)

 
现在,为了让学生顺利地通过考试,要对所有的科目都要给予同样的关注。但是,人的天性各不相同,有很大的差异性。有的人可以鸟瞰、甚至融会贯通整个课程,而另外一些人可能发现一些不相干的例证。对于一个显然是为广泛的文化修养而设计的课程来说,允许差异化的存在是有点矛盾的。但是这个世界如果没有矛盾,就会变得空乏无味。
我相信,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毁灭生活。———(英)怀特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注:《教育的目的》,文汇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第15页。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考试制度的确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100多年前的怀特海也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点。他无奈地说:
“如果你所教的学生需要通过某些统一的普通考试,那么如何实施完美的教学就变得复杂起来了”人的天性是五彩缤纷各不相同的,但是我们的教育却要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考试评价,把本来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学生培养成为统一的“单向度”的人。这样的教育,无疑是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兴趣盎然的。所以怀特海说,这种排除差异化的教育,不仅仅是在毁灭孩子,也是在毁灭生活。怀特海用建筑艺术为例,说明尊重差异的个性化教育的价值。诺曼底式的拱形门上的锯齿形花纹为什么那么美丽而有魅力,而许多现代的手工艺品为什么显得丑陋粗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现代的工艺品多按精确尺寸设计制作,而古代的艺术品则随工匠的风格有所变化:现代的紧凑局促,古代的舒展开阔。”是的,好的教育如同好的艺术品一样,一定是从容不迫的,个性鲜明的,舒展开阔的,兴趣盎然的。



对思想和逻辑的欣赏是有教养的表现
 
读与思(1月13日)

 
对思想的逻辑的欣赏,是有教养的心理的一种表现,这是在一种专门学习之后才可能具备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这样的一种洞察力,既有全局观,有通盘意识;又能看到一组思想与另一组思想之间的联系。只有通过专门学习,人们才能欣赏一般思想的确切表达,领会这些思想被表达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领会它们对理解生活的帮助。在抽象思维的理解中和对具体事实分析中,人们的思维能力经受了训练,经过如此训练的大脑的思维能力,既能作为抽象,又能极为具体———(英)怀特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注:《教育的目的》,文汇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第17页。
 
怀特海认为,
教育所要传达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妙和思想的逻辑的一种深刻的认识”。所以,对于思想的、逻辑的欣赏,是有教养的表现。在教育的过程之中,这种修养是通过专业学习的修炼而形成的,不是割裂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的,“不存在一种课程仅仅传授普通文化修养知识,而另一种课程仅仅传授专业知识。为普通文化修养教育而设置的科目,都是需要专门学习的特色课程。”教育的任务,当然不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能够有对思想和逻辑的欣赏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运用思想的和逻辑的力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一般心智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把握全局的洞察力以及关注事物之间联系的能力,同时体现为既能够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又具有细致入微理解具体问题的具象思维能力。概言之,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获取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思维能力。


风格是专业化学习的产物
 
读与思(1月14日)

 
那么风格能够帮助你什么呢?有了风格,你可以避开细枝末节的东西,直达目标,而不会生出一些令人不快的插曲;有了风格,你可以达到你本来你的本来目标,而不会是其他东西;有了风格,你可以预见你的行为的效果,而远见是神赐予于人类的最后礼物;有了风格,你的力量就得到提升,因为你的思想不会被一些不相干的事物所打扰,能更专心于你的目标。但,风格是专家独享的特权。谁听说过业余画家风格?谁听说过业余诗人的风格?
风格是专业化学习的产物,是专业化对文化的特殊贡献。———(英)怀特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注:《教育的目的》,文汇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第18-19页。
 
作为一个艺术概念,所谓风格是指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相对稳定的、个性鲜明的反映艺术家思想、审美特点的内在特性。怀特海对风格特别重视,他认为,无论是艺术的风格、文学的风格,还是科学的风格、逻辑的风格、实践的风格,都有同样的美学特质,即“实现和约束”。而风格是“人类精神世界最后的道德归宿”。因此,他主张教育必须关注风格:“我们必须培养所有精神品质中最难得的一点——对风格的鉴赏”。
怀特海在这里用了四个排比句,说明风格的特点与价值,认为风格能够让人心无旁骛,让人直达目标,让人遇见结果等。同时,他指出,风格是专业化学习的产物,是区别专业与业余的重要分水岭,是“专业化对文化的特殊贡献”。的确如此,有没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是区别大师与一般专业人员的重要标准。我们在欣赏文学、艺术、建筑(建筑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艺术)作品的时候,总是对那些与众不同、匠心独具的作品特别喜欢,因为它们的风格是如此鲜明,鹤立鸡群。它们的作者一般也是经过了长期的专业化的学习。基于这样的认识,怀特海对于英国教育界关于“到底是培养业余爱好者,还是造就专家型人才”的争论给予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在保留业余爱好者优点的同时,造就专业性人才”。因为,只有专业性人才,才能够有属于自己的风格。帮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是教育最重要的使命。



中学教育的误区
 
读与思(1月15日)

 
我们中学教育的误区,就是在应该富有弹性的地方僵化刻板,在应该严谨严厉的地方却放任自流。所有的学校都要承受这样的痛楚,为了学生的生存而不得不训练学生去应付一些考试。没有校长可以无所顾虑地根据学校的机遇,来发展适合自己的普通教育或是专业教育,这种机遇是由学校的教职员工、学校所处环境,学生和学校所得到的捐赠所创造的。我认为,所有用来考察单个学生情况为基本目的的外部考试制度,都不可能有效,而只能造成教育的浪费。———(英)怀特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注:《教育的目的》,文汇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第19页。
 
100多年前怀特海的这段文字,好像就是针对今天的教育说的。遗憾的是,100年前人们就清晰发现的问题,100年后依然如故。我们的中学教育的最大误区,我们许多学校的最大痛楚,仍然是“为了学生的生存而不得不训练学生去应付一些考试”。多年前我曾经谈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考试不改教育难兴”。这些年来,我们的考试评价制度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淖。虽然也有一些学校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在富有弹性的地方让学生相对自由地生长,在应该严谨严厉的地方也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但是,这样的学校总体不多。其实,办教育的人一定是要有理想的,有理念的,任何教育方法与途径都要服从与教育的理想和理念。好的分数与好的教育其实也并不矛盾,但是教育总是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如果把分数作为最高要求,就是取法乎中,甚至是取法乎下了。
我们新教育人经常讲,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追求分数,但是又不害怕考试。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怀特海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所有用来考察单个学生情况为基本目的的外部考试制度,都不可能有效,而只能造成教育的浪费。”也就是说,当统一的考试评价以每个学生的分数作为依据的时候,教育就很难从容有效,就会有相应的应试教育,造成教育的浪费。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重要的话题——被考察的应该是学校而不是学生。为什么如此?因为,如果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考察所有不同个性、不同特长的孩子,考试无疑就变成了古希腊神话中用来杀人的“普罗克汝斯特斯之床”,而整体考察学校,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走出这个怪圈。当然,如何考察学校,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被考察的应该是学校而不是学生

读与思(1月16日)


被考察的应该是学校而不是学生。每所学校都应该有权利根据自己的课程颁发毕业证书,这些学校的标准应该经过查验和修正。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务是,学校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必须有自己的经过批准的课程,这些课程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需要由其自己的老师开发出来。如果我们不能确保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很容易从一种形式主义走向另一种形式主义,从一堆无用呆滞的思想走向另一堆无用呆滞的思想。———(英)怀特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注:《教育的目的》,文汇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第19-20页。

在怀特海看来,“学校是任何国家机构中维持效率的真正的教育单位”。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及其效率,主要是通过学校来实现的。所以,
学校的水平与品质,决定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整体水平与品质。也正因为如此,他主张应该考察评价“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的学校的办学水平。至于对于学生的考察评价,怀特海寄希望与把校外考试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制度”。也就是说,他不主张由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进行直接的考察,他们的主要任务应该是考察学校而不是学生。不过,怀特海也意识到这样做的风险所在。 他明确地指出:“在斯库拉和卡律布狄斯之间,或者,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每条道路的两边都有壕沟。如果我们落到某个主管部门的手中,而这个主管部门以为它能够把一切学校分成两三种严格的类型,各种类型又必须采用一种僵硬的课程,那么这对教育来说,是灾难性的,是致命的。”这里所说的斯库拉(Scylla)和卡律布狄斯(Charybdis),分别是在古希腊神话中中的女海妖和魔怪。斯库拉的身体有六个头、十二只脚,张着血盆大口守候在墨西拿海峡的一侧,海峡的另一侧是卡律布狄斯波涛汹涌的大漩涡。船只经过海峡时总是左右为难,要么被斯库拉吃掉船上的六名船员,要么被卡律布狄斯的凶险的大漩涡淹没。如果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用僵硬教条的标准考核学校,学校的命运只能像遭遇斯库拉和卡律布狄斯的船只那样,没有生存的空间。所以,怀特海认为,考核评价是必须的,为了某种目的把学校进行分类也是可以的,但是,这种考核评价应该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应该允许学校根据自己的教师与学生的特点,学校所处社区环境的特点等研发属于自己的课程,“绝对不要有僵硬的、未经学校自己的老师进行修正过的课程”。

说明:文章中的黑体字和红标字为守望新教育小编所加,不妥之处,请作者读者见谅。



余世存:在阅读经典中安顿自己
读书何以拯救自我?
朱永新|教育的使命和目标——《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读与思(17)
朱永新:确保每个学生不会丧失勇气;儿童对自己的评价非常重要——《儿童的人格教育》读与思
经典共读|如何解放大脑,学到极致?——《深度学习》:彻底解决你的知识焦虑
经典共读|谁改变了教育,谁就改变了人——《爱弥儿》
......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